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正式进入矛盾的世界了,矛盾的第一个特点:普遍性。在讨论矛盾的普遍性之前,首先得说明一下,什么是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抖音和快手都是做短视频的,它们之间为了争夺用户互相竞争,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呢,在某种情况下,两家又会联合起来,阻止其它做短视频的玩家进场争夺用户,这是统一的关系。再举个例子,国共双方之间也是矛盾的关系,一边是帝国主义及其扶持的剥削阶级,一边代表的是被剥削阶级的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它们之间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在面对共同的敌人(例如日本帝国主义)时,又会暂时地联合起来,形成合作关系来反抗日军的侵略,这是统一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内部”是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概念,比如,把一个公司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公司内的所有矛盾,是内部矛盾。这家公司和其它公司的矛盾,是外部矛盾。但是,如果我们把公司里的销售部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跟人事部、财务部等部门的矛盾,就是外部矛盾,销售部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是内部矛盾。所以,就看你的分析范围是怎么框定的。如果觉得矛盾的概念还是难以理解,可以结合这句来理解: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为什么要分析矛盾?鸡蛋可以孵化成小鸡,也可以成为水煮蛋,但不可能孵化出珍珠,鸡蛋的内部矛盾决定了鸡蛋的性质如此,至于具体变成什么,则看在什么外界条件下。但鸡蛋这个案例是很简单的,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却是很复杂的,得分析矛盾,从中理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判断这个问题的性质,才能发现解决它需要的条件,这就是我们学习矛盾分析的目的。既然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可以用到分析任何事情上,那就首先要证明,世界上所有事物身上都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也就是矛盾的普遍性问题。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重点,从普遍到特殊再到普遍。例如:作为一个新手开始玩短视频,最开始学习的是关于短视频的常见玩法,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内容平台(例如视频号)去尝试,尝试之后总结出关于在视频号上做短视频的规律。以上这个过程,就是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过程,或者按照《实践论》里说的,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前后两个认识、两个普遍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很厉害的思维模式,我们拆解别人的成功或失败案例,就是在完成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是本文的重点,在这段话后面的几段内容,都是在证明矛盾的普遍性。前几天,我们的毛选讨论群里,有个小伙伴说到信仰的话题,其实我们正在学的《毛选》及其背后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也是需要信仰的,如果不信它,它的威力要打个折扣。不过唯物论辩证法不是像宗教那样神神秘秘、不可言说的东西,辩证法唯物论哲学的正确性是可以用科学证明的,但不管你信不信,客观规律就在那里。接下来,是矛盾普遍性的证明。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段话怎么理解呢?首先,这个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因为人类的大脑也是物质的,这是唯物论。这里的物质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指代世界上的一切物质,能代表万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绝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物质的基本公理。物质是绝对运动的,这是对的吗?首先是物理化学领域的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时,所有纯物质的完美晶体的熵值为零,或者绝对零度(T=0K即-273.15℃)不可达到。这跟“物质是绝对运动的”有关系吗?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这需要我们先理解:温度的本质是什么?温度的本质是分子不规则运动碰撞产生热量,分子运动越快,物体越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慢,物体越冷,温度越低。既然绝对零度只能接近却无法达到,那么分子就是绝对运动,那么万物也就处于绝对运动状态。另外,科学家还观察到一种现象,在极低的温度下,粒子的行为会变得非常怪异,不同的状态会叠加存在,还会跟其它粒子发生纠缠(量子效应),即使接近绝对零度了,粒子还在运动,并通过量子效应互相影响,因为这时的粒子是不确定的状态,这也使它们无法达到绝对零度的确定状态。因此,如果物质不再运动了,世界就静止了,在静止的世界,时间也失去了意义,但我们看到的现实并不是这样,所有事物都在发展变化。所以,物质是绝对运动的,而静止则是相对的,得看参考系是什么,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万物基本的矛盾,所有事物都存在矛盾,事物的每个发展过程也存在矛盾。除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这一对矛盾,还有非常多其它的矛盾,例如正和负,微分和积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正电荷和负电荷,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剥削和反对剥削,攻击和防守等等,矛盾是普遍的。从苏联哲学界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学派有这样一种见解,他们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那末,在那一时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他们就看见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了,但是差异就是矛盾,这个怎么理解呢?比如一对刚结婚的夫妻,特别恩爱,从来不吵架,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两个人之间只存在差异,不存在矛盾,矛盾要发展到某个阶段(例如生小孩后家庭经济紧张)才出现呢?如果这是对的,那么矛盾的普遍性就是错的。那它到底是不是对的?差异到底是不是矛盾?比如:学校里的学生之间,都是存在差异的,有些比较有钱,有些则家境比较一般,看上去平时一团和气,好像没有矛盾。
但当一些条件出现,例如有钱的学生天天不好好上课,成天玩手机、吃东西,影响周围同学学习,时间久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就会被激化,周围这些学生就会找老师打各种小报告,要整这个学生。所以说,矛盾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有被激化,差异就是矛盾,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矛盾一直都存在,就看激化它的条件什么时候出现,矛盾激化的条件如果很苛刻,一直不出现,那这矛盾就一直不激化。唯物论辩证法不否认外在环境的作用,矛盾向前发展,内部的矛盾是根据,需要的条件是外因。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分析实际问题的时候,就要观察得足够全面,特别是要注意那些目前还没有被激化,但是一旦条件合适就被激化的矛盾。得分析这个条件出现的概率有多高?矛盾激化后会怎么发展?影响有多大?做好风险预警,如果出现了要怎么应对?否则事情就可能会失去控制,变成一场人祸。至于那些不太可能出现的条件,即使我们意识到矛盾存在,也不必担心,这是极其次要的矛盾,忽略它的存在就好了。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事物从它存在开始就有矛盾,一直到消失,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会出现,或者新旧矛盾一起出现,生活中经常发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事情。这启发我们要分阶段处理矛盾,在不同的阶段要排出自己的重点任务和一般任务,刚开始学跑步就不要担心以后要是跑赢了刘翔怎么办的问题,但需要分一点精力去处理一般任务,不要让它发展为主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我们普通人也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和处理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未来。以上是《矛盾论》第二节“矛盾的普遍性”的精读分享,有疑问的读者,欢迎留言讨论。下一篇是分享第三节“矛盾的特殊性”。